这个旋涡的向心运动不断把中原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卷入到一起而成为一体,而这个旋涡本身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和强劲,由此形成一个巨大时空。
"在道家体系里,有"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传统的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
著名的道家学说"无为",也可以从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同前)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他们距离原有的"德"还不远。事实上,我现在相信这部书比我写《中国哲学史》时假定的年代还要晚些。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
"(第二十二章)这说明了通则的第二点。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而我们的方法,是将文本回置到当事人所处的社会结构中去,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孔子时代的一般观念。
如前文所述,仁曾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包括姻亲关系的结合社会的力量,孔子将其发展为全德之仁,在不改变等级社会结构的前提下,树立道德权威。正是在此时,即人与物品的关系,由因果关系过渡到价值关系的此消彼长恰恰接近平衡的微妙历史时刻,竞争场域出现了。戴震在这一传统中,意识到了以理杀人的罪恶,也就是说,任何事务都有其特殊性,不能脱离具体情使用理。我们这里说的能力,指的是实用主义社会学术语compétence(社会交往能力)。
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而言,一方面,在私有领域,仍然需要尊重与场域结构相适应的习性或权威,才能获取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公共领域,因为公共事务中身份平等观念的到来——在中国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标志的——而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从暴力、强力及权威中解脱出来,进入说服关系。与信念相反,疑惑不具有这种效果,疑惑促使我们进行探索,直到疑惑消除。
注释采用EHESS规范,以读书笔记软件ZOTERO自动生成。在以暴力与强力为原则的社会中,人们依靠暴力与强力实现权力。在以权威为原则的社会中,人们依靠身份等级实现权力。血缘与生俱来,个人不可抗拒不可改变,是与暴力性质相同的自然力量,因此,基于自然血缘的等级社会结构,凭借的是暴力,崇尚的是强力。
即无论pluri-表示的多有多么大的数量,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多永远都不会失去一的绝对参照。因此,承担公共责任,是士人及后世知识人获得身份认同的最初由来。无论权威等级社会的结构,还是在公共事务中排除平民的观念,在清代都走到了终点。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是一种受结构力量支配的社会空间,也是人们为了某一确定目标(物品)斗争或竞争的场所,场域的范围囊括所有竞争者,止步于不参与竞争者。
平民因为没有得到天命,是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的,终身都只能被统治。(《礼记·檀弓》) 这段故事是说,鲁庄公和宋国军队在乘丘交战,县(音xuan)贲父为鲁庄公驾马车,卜国在车右侧负责保护,马忽然受惊,乱了阵列,鲁庄公掉下马来,副车抛下绳索,才把庄公拉上去,庄公说:大概是没占卜一下驾车的人选,才导致这事。
(《诗经·国风·郑·叔于田》)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针对君子应该怎么做选择,孔子曾经不厌其繁地甄别。
这种反应,在孔子的权威建议下,得以内化成为习性。(《论语?宪问第十四》) 有人请孔子评价政治人物,问到子产,孔子说:他是惠人,懂得施恩惠。同样,在现代社会,为说服的优先性辩护,同样是走向精英之路,反之,继续为权威的优先性辩护,只能遭人鄙夷。当人们面对选择时,人们处于一种疑惑状态,而非信实状态。诔正是使逝去者继续活在人们中间的方法,也是士人阶层得以进入公共生活的途径。孔子带来的所有内化习性,都不曾脱离家庭结构型场域。
事实上,这种对生死的理解,早已渗透到世界诸多文明中。(《论语?为政第二》) 事实上,人们有几种方法来做选择。
最极端的例子,连自由概念进入中国,都随即被风气化,而成为无法精确界定的自由之风气。字根pluri-与字根poly-具有相同的含意,都表示多,唯一的不同是在组字法上,pluri-用于后接源自拉丁语的词,而poly-用于后接源于希腊语的词。
在个体观念尚未形成之际,怎么可能会有发自个体的风出现?任何气,不管是浩然之气,还是元气、血气、文气、正气、邪气,都是属于个人内在的,要通过个人具体的行动,得以在人与人的社会中外化出来,形成他特有的风。所有这些解读,都把言默认成谈论、提及。
在《论语?卫灵公》的第一节中,卫灵公向孔子问排兵布阵的事,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还知道一些。陈荣捷先生曾说,论语里面很少章节像此段一样,惹起那么多的是非。面对一次比一次疯狂的人为灾难,整个中国知识人群体未能起到阻止作用,甚至几乎没有任何作为。换句话说,毛主义就是两观论。
对多元竞争场域结构的现代社会来说,摆脱多重规则的路径,就是争取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路径。疑惑促使人们拼搏、探索,以进入信实状态。
(《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功能与特征,比如,在交谈模式中,当一方提出一个问题后,会停下来等待另一方回答,有来有往,交换信息是它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可是,由于信念是一种行动规则,其应用又引起进一步的怀疑和进一步的思考,因此信念既是思维的一个终点,同时又是它的一个新的起点[14]。(《论语?为政第二》) 比是彼此相似者的结盟,是群体化的一种方式,是从属于说服机制的一种行动策略,最常见于争执之中。
在权威与说服之间,孔子选择了既往不咎,既往说明孔子暗示过去使民战栗的暴力恐吓做法是错的,但是却不追究,因为孔子要建立非血缘的权威机制,既要排除暴力强迫,又要排除说服劝导,使民战栗属于暴力强迫要排除,但是承认错误属于说服机制,也要排除。而目前在中文中被翻译成多元文化主义的multiculturalisme中的多,是复多之多,只是混杂之数量巨大的含意。如果权威法靠不住,那么,平民如何在共同体中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提供意识形态给平民,谁就能获得平民的呼应,从而获取最大的政治资源。如果孟之反不说假话,显然,他因为殿后抗敌,践行了孔子提倡的道,社会地位应该相对上升,但是这会破坏既有等级结构。
(《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贡说:管仲不能称仁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以死尽节,反而又去辅佐桓公。另一方面,一旦道德体系与权威体系发生冲突,孔子一定以权威体系优先。
在新的形势下,今天的知识人又应该如何选择? §4.孔子之学的现代转型 孔子确立的传统,为士人所传承,历经二千多年,权威等级体系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达到了它的极限。他们只不过在无奈的恐慌当中,把危险悬置,去祈求哪怕一瞬间的安宁,而避免持续处于焦虑与疑惑之中,他们期待那些根本无法测知的危险会莫名其妙的消失,人们以这种方式驱逐疑惑追求信实,正说明这不是无意识的,只不过,既然自己不知该如何选择,就干脆把意识悬置起来,将结果交给那个对意识来说模糊又无以名状的自然态度。
由此可见,孔子罕言仁,是因为对古人所传下来的仁概念不满意、不赞成,所以才不喜欢提古人的亲仁,但是这并不妨碍孔子大谈自己发展的全新仁德概念。这里的绝对,在于其不可替代、自身成立,也就不会自我毁灭。